这两天,一段由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放出的战场视频,实实在在地震撼了军事观察圈。画面里,乌克兰的FPV自杀式无人机,像精准的“手术刀”,接连撞击在俄罗斯“暴徒M”级导弹舰的关键部位——一艘能发射远程巡航导弹、排水量近千吨的战舰长沙配资公司,竟然在两架成本低廉的“小摩托”面前显得如此脆弱,最终被迫撤离前线。这不是科幻电影,而是俄乌战场上正在发生的现实。它清晰地指向一个趋势:海战的游戏规则,正在被这些“低、慢、小”的空中幽灵彻底改写。
一、精准“点穴”:20公斤炸药如何瘫痪千吨巨舰?
视频画面显示得非常清楚。第一架无人机,如同归巢的飞鸟,直插“暴徒M”级那紧凑的舰岛上层建筑区域。紧随其后的第二架,更是瞅准了舰岛前方那醒目的相控阵雷达面板,一头撞个正着。为什么专打这些地方?
很简单,乌克兰这次使用的UJ-26“海狸”自杀式无人机,其战斗部重量仅约20公斤。 这点装药量,想击沉一艘近千吨的钢铁战舰?无异于天方夜谭。即便是对付更小的目标,也力有未逮。乌军的选择极其聪明:不求击沉,但求瘫痪。 打击的核心目标锁定在支撑这艘战舰作战能力的“大脑”和“眼睛”上。
展开剩余84%“暴徒M”级,俄军编号21631型,虽然吨位不大(公开数据:长75米,宽11米,吃水2.6米,排水量950吨),采用了上层建筑内倾的隐身设计,最高航速25节,但在俄海军中扮演的角色却异常凶悍——它能发射射程高达2500公里的“口径”巡航导弹(3S14垂直发射单元)。这种“小船扛大炮”的思路,让它具备了超乎寻常的战略打击能力。
然而,这份能力的维系,极度依赖舰岛集成的几套关键系统:
MR352“十字罩”对海/对空搜索雷达(S波段): 位于主桅顶部的圆球罩内,是战舰感知周边海空态势的“瞭望塔”,探测距离可达128公里。它受损,意味着舰艇瞬间“近视”甚至“失明”。 5P-26型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: 安装在主桅前方,探测精度极高(据说能识别落水人员或潜艇潜望镜),对典型空中目标探测距离约50公里。它承担着为舰载近防武器系统提供火控引导的重任,是其拦截来袭目标的“眼睛”和“指挥棒”。 “半人马座НМ”通信系统: 拥有直径1.2米的大型天线。这正是“暴徒M”级能远程发射“口径”导弹的关键所在! 这套系统负责接收后方或卫星传输的目标参数数据,并将其装定给导弹。没有它,“口径”导弹再厉害,也是“盲拳”。乌军无人机精准打击的,正是这三套核心系统所在的区域。 想象一下,当雷达屏幕雪花一片,近防炮失去了火控指引,导弹也无法获取目标坐标时,这艘曾经令人忌惮的“暴徒M”级,战斗力还剩几何?别说发动远程打击了,就是在战场上自保都成了大问题。报道明确指出,遭此打击后,部署在亚速海区域、原本计划对乌克兰目标发射巡航导弹的俄军舰艇,选择了迅速后撤。乌军的目标,完美达成——用最小的代价,废除了对手一项重要的远程打击能力。
二、为何“纸老虎”:俄舰防空系统为何全程“静默”?
面对从天而降的无人机,排水量近千吨、武装到牙齿(相对而言)的“暴徒M”级,难道就毫无反应?这正是此役最值得深究,也最令人警醒之处——俄舰的防空系统,在这次袭击中几乎形同虚设。
该舰的主要防空手段有两样:
AK630M-2 “双重奏”近防炮: 1座双联装12管30毫米炮,射速高达宣称的10000发/分钟,启动加速快(声称2秒达最高速),听起来火力凶猛。但问题在于,它的火控系统和精度,相比老旧的AK630M并无本质提升。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:莫斯科号巡洋舰的沉没,其搭载的AK630系列近防炮未能有效启动拦截,就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之一。对付高速掠海反舰导弹尚且吃力,指望它精准拦截灵活多变、低空高速突防的FPV无人机?难度极大。 3M47 “弯曲”防空导弹系统: 2座6联装发射装置,发射舰载版的SA-18“松鸡”导弹(9K38)。导弹本身指标不弱:射程500-6000米,射高3500米,最大速度约800米/秒,理论上完全具备打击无人机的能力。然而,这套系统的反应速度是硬伤——火控系统反应时间约8秒,从关闭状态转换到战斗状态可能需要长达3分钟!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,尤其是应对近在咫尺的低空无人机袭击,这点时间足以致命。更关键的是,9K38导弹采用的是多元红外导引头,而非更先进的热成像导引头。 这意味着它对目标的红外信号特征要求较高。而FPV自杀式无人机体积小(UJ-26长约2.5米,翼展约3米),发动机功率有限,飞行速度相对较慢(150-200公里/小时),其红外信号特征非常微弱,传统红外导引头极难稳定锁定。最深层的问题或许在于预警环节。 “暴徒M”级自身的雷达系统(“十字罩”和5P-26雷达),很可能并未及时发现来袭的无人机。FPV无人机完美符合“低”(飞行高度低,易受海杂波和地形遮挡干扰)、“慢”(相对导弹战机而言)、“小”(雷达反射截面积极小)、“贱”(成本低廉,仅约10万美元一架)的特征。这些特性使其天生具备极强的隐蔽突防能力。
三、启示录:这场“小胜”敲响了谁的警钟?
两架总成本可能不到20万美元的FPV自杀式无人机,成功逼退一艘价值数千万乃至上亿美元、具备战略打击能力的千吨级导弹舰。这场发生在亚速海的微型“战役”,其震撼力远超一场击沉战列舰的宏大战斗。它像一面棱镜,折射出当代海战,乃至未来战争形态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:
非对称作战已成常态,“以小博大”门槛急剧降低。 高科技、重型装备不再是战场安全的绝对保障。廉价、可大规模消耗的智能化武器平台,赋予了相对弱势一方前所未有的“点穴”能力。未来海战场,主力战舰面临的威胁谱系将极大拓宽且更加难以预测。 “低慢小”目标防御是系统性难题。 传统防空系统,无论是依赖雷达探测还是红外/光电跟踪,在面对海量、低成本、低信号特征的无人机集群突击时,都面临探测难、跟踪难、拦截效费比低的巨大挑战。发展多层次、多手段的综合软硬杀伤防御体系(如激光、微波、电子干扰、高射速智能弹药、舰载无人机拦截等)刻不容缓。 平台“生存能力”被重新定义。 战舰的生存力不再仅仅等同于厚重的装甲或强大的火力,信息节点的生存能力、关键系统的冗余度和抗损性、电子对抗能力、以及主动和被动的末端防御效能,成为更核心的指标。 像“暴徒M”级这样集众多关键系统于一身的紧凑型舰岛设计,在无人机威胁面前显得尤为脆弱。视频中无人机甚至瞄准了其3S14垂直发射单元的井口盖,这绝非偶然——一旦命中,20公斤炸药引爆导弹舱的后果不堪设想。这恐怕也是俄舰最终选择撤离的核心恐惧。 海战形态加速向“分布式”、“无人化”演进。 大型平台容易被发现、被定位、被“点穴”,促使海上力量必须向分布式部署、网络化作战、有人-无人协同的方向发展。无人机(无论是执行侦察、打击还是电子战)将在未来海战中扮演越来越核心的角色。乌军用这次成功的行动,生动地诠释了“精准打击体系节点”的现代作战精髓。这场战斗,无关宏大叙事,却敲响了所有海上力量关于防空反导、尤其是应对低成本无人机威胁的警钟。 它提醒我们,在未来可能的海上冲突中,那些盘旋在海天线上、毫不起眼的“小摩托”,或许就是改变战局的关键钥匙。如何应对这场深刻变革长沙配资公司,是所有海洋国家都必须认真作答的紧迫课题。
发布于:福建省富华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